很多人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其实是在瞎练以及盲练,因而也使得他们的太极拳练习并不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自己的太极拳练习走上误区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以便大家更好的通过太极拳进行太极拳的学习。
首先我们应了解心、意、精、气、神的内涵,它是“用意”与“循经”之前提。
心
策源地在脑。受神主使,负责发布命令。练太极拳中的心,是担负多重任务所形成的心境、心地、心态、心绪、心思等。今人研究太极拳,多用“心法”一词,甚至有拳家认为“太极是什么?心就是太极,太极就是心。此种说法之心,较为概括,是心、意、神之统称。
意
意从心发出的,它的根源在于心。练习太极拳是一个逐步进行深化的过程,因而对于初学者,心的作用很大,所有的太极拳练习内容都要通过心来引导,然后慢慢的就发展到用意来指导。当然随着我们练习的深入,意练习到后,就能够从有意变成无意。
精
人体之精华,人生之大宝。道家有“十碗饭养一滴血,十滴血养一滴精,十滴精养一滴髓”之说。精足、髓实、神充。拳家有言:炼精化气是筑基之功。
气
可一分为三。一曰浊气。呼吸中的浊气与体内外排的秽气、病气。二曰真气,藏于肾,真元之气,与生俱来;三曰清气。是从呼吸道或食物中进入体内的营运与补养内气之气。练太极拳中强调深层呼吸是为从深层排出浊气,吸收清气,养护真气。
神
分识神、元神、真神。识神,指经验、感受;元神具有清纯性与原始性。真神乃性空之灵神,是通常所言归璞返真之真。它主宰一切,调理一切,亦是经脉之指挥,习练太极拳的终极点是炼其真神(亦称灵神、灵气)。
以上的五个方面,是我们进行太极拳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合理的安排好心、意、精、气、神与外形动作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的避免自己的太极拳走上歧路,那么具体有什么办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学三种比较有效的处理方法吧。
一、以意行窍,调动经络系统活力
“窍”指穴位,人体有近700个穴位,20多条经脉,要一一去记住它较难。但记住主要经脉走向与主要穴位并不难。一是要记住任督脉走向,一是要熟悉20个左右穴位。即劳宫、会阴、涌泉、百会、命门、环跳、阳陵、印堂、人中、膻中、神阙、中冲、章门、风门、冲门、曲池、玉枕、夹脊、委中、气海、肩井等,这些穴位中包含拳家所言“十八丹田”。以手言之,在运手中,以意引劳宫穴、玄关、十宣、合谷、中冲等穴位,整个手运面貌会得到改观,以致提高太极运行水平。因为穴位并非孤立存在,它虽有独立性,但它总是与经络系统联结着,与血脉、筋脉、气路和骨髓网络联结着。主要穴窍是经络运行的枢纽点、间歇点、转换点,它也是身体运动的敏感点。因而以意行窍,便于放松肌肉与筋骨。如果习拳者念叨放松周身而不知放松周身穴位,实质上是松不下来,即便有所松也不彻底,只是停留于浅表,继而影响运拳水准。很多习拳者因为不懂此“窍”,也不实行,练拳的养生之效就打折扣。
二、以意行气,处理好心意精气神诸方面关系
心起发布命令的作用,意起执行命令的作用;精通过筋、骨、肉起落实命令的作用,气起润化命令并使之达梢节末端的作用(所谓气运“四梢”)、神起决策作用,相当于总指挥。这五者不能互相越位。如果意越位代替神,身体必疲惫,练拳缺轻灵轻利。心代替意,拳境不清静。神应该总是处在安静中的,但它对整体运拳起着严密的监测作用,且举重若轻。当拳势须要整合协调、平衡、稳定、和谐时,神便漫不经意拨一下,神不费力。具体运作由“意”完成,“意”也并非全意,不过一半意(另一半休闲)而已。意在引气,通过气的运行来运手、眼、腿、腰、身。如此的太极运作,分工明确而协调,心、意、精、气、神融为一体。
三、以肾引领处理好上中下“六球”关系
问题出在“意为先”与“六球”主辅两条上。能否做到“意为先”关系到“六球”运作的得与失。而“六球”是分主辅的。肾是一个中间环节,只有把握好肾的主导地位,“六球”就会协调起来,如忘了或主辅错位,效果极差。这也是经典拳论中反复强调的腰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的根本原因。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习者宜反复体味其中玄奥。
结合以上三法,我们能够有效的预防自己的练习产生弊端,同时它对于纠正练习中的弊端也很有效。只有以正确的方式,结合太极拳的要领,并且科学合理的对自己的太极拳练习加以安排,才能真正的提升我们的太极拳水平,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