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有非常多的太极拳流派,因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仍然有人会抱着这样的疑问,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以便更好的通过太极拳来学习太极拳。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在全民健身潮中形成太极拳热,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与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个“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的拳架,都是基于传统太极拳的拳架演变而来的,其中的思想与原则也大都与传统太极拳相差不大。因而有很多人觉得流行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其实应该是差不多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流行太极拳的学习之中,有很多想法与练法其实都脱离了传统太极拳,例如盘拳架使用习惯的力。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的“习惯用力”是两码事,完全不同。“习惯用力”,系直来直去,用手伸手,用脚出脚。而太极拳则认为,力源在“腰脊”,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上行: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尖。即四肢脚手要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再融合其余规则在内走出来的劲势,才是地道的轻柔绵缠,两臂又软又重,用于技击,入里透内,绝非手脚的比比划划。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譬如,“含胸拔背”,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
“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
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笔者习惯把“含胸拔背”称之谓“开胸歼背”,因为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开胸开背”(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动的一种劲道。
“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 (腰圈)近,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开胸开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这里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这四个要领,是基本的,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他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太极拳,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即用意识(思想或心)作用于腰脊,腰脊作用于四肢手脚,如此由内及外,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意”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游移不定的念头,而是高度集中在拳式的运作上,这样习练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出物质力量——一种劲道。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传至今日为什么会走偏,异化呢?其实走偏、异化是顺逆理而成章,习惯而自然的,若长此下去,很可能失传。
原来,人们在后天本能地自发地演变出一种拙力,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四肢自动直动,已成积习。四肢自动直动的结果,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活动,疾病丛生;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下肢负重,无上力转移,易引发腿疾等等。
在一些新闻报道与日常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在练习太极拳之后,身体受到了伤害,形成了相关的病痛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应该就是膝痛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很多人在练习太极拳时,违背了太极拳的原理,走上了误区。他们错误的进行太极拳练习必然导致自己受伤。
太极拳家曾说:“广大习练太极拳的群众,正在受到伤害,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因此急需尽快解决。”怎么解决呢?原则地讲,得回到一个哲学概念上,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也都由一定的内容构成,没有内容,形式就不能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不能存在。太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
当前有些人练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出路有两条:要么走传统正宗的太极拳路子;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式、快动作。
可见,拙力背离了力源,已是积习难改;加之,拙力引发的弊端,更加大了难改的程度。一言以蔽之,人们已经完全习惯“拙力”了,完全习非成是了,对于太极拳这种独特的与“拙力”相背反的拳术,仍然以“拙力”来解释,这就必然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了,因而,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掌握不了其要则理法,是自然的事,出现走偏,异化,也不足为怪。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是太极前辈先师的精心研究和伟大发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而且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修心养性功夫,相当缜密完善:它是健身和技击的佳拳种,是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有独特功效。它是祖国,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鉴于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传统正宗的太极拳。
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是需要你用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体悟,即便是熟练掌握运用太极拳拳法套路也不是容易的事。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应该秉承太极拳的思想内涵,根据太极拳的要领与规则,慢慢地一点点的练习体悟,才能真正掌握太极拳,达到太极拳健身养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