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几大流派中,杨式太极拳是很受欢迎的一个流派。爱好者们应该都知道杨式太极拳可以分为大架、小架和中架,那么它们的具体区别在哪里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杨式太极拳,今天就让我们能通过杨氏太极拳的教学一起来了解下吧。
杨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区别
小架即用架,今人习惯上称“少侯架”;中架即练架,今人习惯上称“健侯架”,此二架均为杨氏拳母架;大架为母架的改造架,为杨氏拳子架,今人习惯上称“澄甫架”。
相比起小架和中架而言,其实大架的动作要更加简单,而学习也相应的变得简单起来。这些都可以从它们的具体的内容中看出来,例如小架和中架的揽雀尾掤手中有三圈,但大架只有一圈;而在转身白蛇吐信动作中,大架减去了小、中架雀鹊穿枝变手等等都可以看出大架的内容的简化。简单来说,大架就是对小架和中架的修改而定。
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出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如震足、发力等)存优、普及推广、改革更新等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
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质。
进入热兵器时代后,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武术作为攻击手段的首要选择。杨式太极拳中的小架和中架的内容其实是杨式太极拳作为武术时的内容。大架则是经过修改后适应了现代需要养生健体、修身养性以及防卫反击的运动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具有太大攻击力的武术了。
杨氏拳小架圈小劲坚、刚猛霸道,动作秀美高难,健侯长子少侯先生独得其全,清末民初时成为该拳系的代表人物。少侯性情孤僻暴燥,选择传人条件极为苛刻:“一不教看着不顺眼的;二不教不是学拳料的;三不教经不起打骂的”,是个有名的“三不教”。小架学练难度较大,加之少侯教学循规蹈矩、死板刻薄,尝言“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学员难以耐受他那种残酷的训导方式多敬而远之,因此,非有特殊机遇、缘分者不能得之,而这正是杨氏拳小架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1925年陈微明《太极拳术》载:“少侯传田兆麟、尤志学等,许禹生亦从少侯学”;1937年吴图南《国术概论》载:“少侯传东润芳、马润之、尤志学、田兆麟、乌拉布”;见著于媒体报导的少侯传人有田兆麟、吴图南、顾履平、张虎臣(笔者按:2006年河北永年永年太极拳志》所载,与之相仿)。
从有关资料分析,诸前辈所练杨氏拳小架均与杨澄甫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基本一致,所不同者在于拳势复杂、拳速奇快、身法变化相异,风格不同而已。
杨氏拳中架螺旋折叠、乱环迷眼、动作优雅细腻,健侯先生是该拳架代表人物。健侯性情祥和,民国初期太极拳面临发展机遇时年事已高,大部分弟子遵嘱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2006年永年撰《永年太极拳志》173页载,健侯传人除长子少侯、次子兆元(早死无传)、季子澄甫外,门下只列许禹生一人。
吾师张虎臣先生言,健侯架和缓畅舒,不快不慢、不刚不烈,拳势如长蛇盘旋飞舞,练之极长功力,是杨氏拳快架、用架的基础架。从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观览,书中图片,虽有中架粗框,却非中架原样,反而与杨澄甫1919年拳照(详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无大区别。由此可证,许禹生亦对杨健侯所传之太极拳做了改革,且改革的思路与杨澄甫基本相同(笔者按:清末民初,冷兵器时代结束,是中国武术各种派别图生存、谋发展而互融借助、兼包并蓄的时期、故有识之士,特别是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们,如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王茂斋等,不约而同地在探索太极拳发展方向,从而掀起了太极拳改革浪潮)。只是许禹生当时社会活动极多,直接从事太极拳教学机会极少,其传人除山西王新午、北京张虎臣外,不见有其他传人的信息披露。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联系
小架、中架和大架仅仅是杨式太极拳的不同分类,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杨式太极拳。小架可能更侧重于攻击的内容,中架则是偏重于对身体的锻炼,而大架既可以增加体能又能够有一定实用效果,是适合于普及的一种。小架、中架和大架其实内容是相互补充,交相辉映的,它们整体构成了杨氏太极拳的体系
小架高难,中架复杂,非悟性风慧者不能学;大架脱胎于中、小架,易于普及人皆可练。大、中、小架恰如三层梯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难登堂入室。依笔者教学经验而论,三年大架后再学中架,中架一年后再学小架,效果较好。
小架拳速迅捷,动作高难,难在快而不乱;中架拳路过长,拳势繁复,难在缓而不断,体力不足者难以支撑,二者均不易普及。我师张虎臣先生生前曾言,他年轻时在用架、练架上下过苦功,晚年后练的多的还是预架(笔者门内称大架为预架,下同)。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愚已年近古稀,(除特殊需要)喜欢的、练的多的是预架,原因在于中、小架过于累人,不如大架清心安神、自在舒服、安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