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的趣闻发生,那您知道多少呢?那您知道欧洲贵族曾将金制牙签挂脖子上吗?您知道105岁老人每天化妆做发型吗?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有关你不知道的生活史趣闻,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看看啊。
你不知道的生活史趣闻
一、喝酒碰杯为防对方在酒里下毒
您知道我们在喝酒的时候为什么要碰碰杯字吗?现在只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古希腊人创造的出来的说法。
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举杯饮酒之时,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到酒的乐趣: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舌头能够辨别酒味,而只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
怎么办呢﹖希腊人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传到耳朵中 。这样,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样,也能享受到喝酒的乐趣了。
然而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非常崇尚武术,经常性的会开展 一系列的“角力”竞技比赛。在开始竞技前选手们习惯一起饮酒丙炔碰碰杯子,这样是为了以示相互勉励的意思。
由于酒是事先准备的,为了防止心术不正的人在给对方喝的酒中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方法,即在角力前,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酒杯中倾注一些。以后,这样碰杯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礼仪。
二、吐痰:内涵丰富 被林语堂视为“国粹”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罗斯·孔伯(Ross Coomber)目前的课题是关于吐痰的社会学研究。5月,他自费到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亚洲六国进行调研,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在中国、印度和韩国,吐痰行为很普遍。印度人爱嚼槟榔,嚼槟榔要吐汁,因此在印度无论男人女人穷人富人都会吐痰,他们吐在街上、墙上、垃圾箱里、下水道里。
在韩国,吐痰的大部分是男人,他们经常一小撮人聚在街上垃圾箱旁抽烟,然后把痰吐在垃圾箱或下水道里,但很少直接吐在地上。
但是在中国的吐痰却有着不一样的意思,假如您是在上海繁华的陆家嘴这样的商业中心,大家是不会随地吐痰的,但是如果是在一般的火车站广场或乡村集市上就毫无顾忌吐痰。
罗斯·孔伯认为,不应预设性地把吐痰视为“极其恶心的”,这种行为背后有着历史的、文化的因素。事实上,在西方,吐痰被建构为不文明行为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此前人们也肆无忌惮地吐痰;而在很多国家,吐痰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吐痰是排出身体的毒素。以亚洲文化来看,西方国家的人将喷嚏打在手帕上,然后放进口袋里,这更恶心,比吐痰还要糟糕。”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吐痰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汉语中,跟“吐痰”或者说相对程度轻一些的吐口水相关的动词有唾、啐、吐、呸、咳等。人家往自己脸上吐口水,不擦掉而让它自然干掉,这叫“唾面自干”。
把口水吐在手上,然后跟对方握手,表示达成协议,这叫“唾掌而决”。
李白有诗句“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民国时马寅初讲课讲得“唾沫横飞”,以至于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要撑把雨伞”,可见唾沫漫天不但不惹人厌,还是雅事。而女子刺绣时,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满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也是可以入诗的,南唐李煜《一斛珠》词云:“绣牀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所以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把吐痰视为“国粹”:“那吐痰的动作普遍有三拍,起先二拍是准备那后的一吐的咳嗽与扫喉咙的声音。那后的一吐是一种急而强的声音作出来的,是慢板后的急眼。如果吐痰吐得合乎美学,我倒委实不介意细菌会因此而播散到空气中去,因为我曾亲受过这种细菌,而没有觉到对我的健康上有什么显著的影响。”
也因此,痰盂(也叫唾壶,小一点的叫痰盒)一直是中国人的必需品。唐鲁孙在《也谈痰盂》一文中写道,当年无论大宅小户,凡是来客起坐的地方总有一只或一对痰盂,以供客人痰嗽或磕烟灰之用。
冠冕人家大厅正中炕床之前,一对二尺多高银光晃耀的白铜痰桶是不可少的用具;普通人家,也得有一对蓝边白搪瓷的摆着,少了它就好像短点什么似的。
传教士福开森曾盛赞:“中国人用痰盅吐痰实在高明,如果怕不卫生痰盂里洒点消毒药水,再加上个盖子,岂不是尽善尽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