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胆囊炎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二、急性胆囊炎的症状
(1)疼痛:为主要症状。病初时疼痛多局限于上腹部剑突下,较轻,呈持续性,以后疼痛逐渐加剧,转至右上腹部,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约半数病例可伴右肩背部或右腰部放散痛。如伴有胆石症,则疼痛程度更为严重,阵发亦更明显;若疼痛较剧,呼吸可受抑制,表现为浅而快。
(2)恶心、呕吐:大约半数以上患者有恶心,1/3以上病例有呕吐。实验证明,单纯胆囊扩张并不引起呕吐,而胆总管扩张者常有呕吐;若症状甚剧,应考虑胆囊管或胆总管结石存在的可能。
(3)发热:患者常有低热,一般在38~39℃,热度高低与炎症范围及严重程度有关。寒战和高热较少见,若有此现象多表示已并有胆总管炎或上行性肝管炎。
三、急性胆囊炎患者体征
1、患者常呈急性病容,疼痛加剧时更有烦躁不安现象。脉搏随体温升高而略加快,阵发性疼痛加剧时,可有阵发性加快。
2、压痛、肌卫: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及右季肋部叩击痛。如检查者站在患者右侧,用左手大拇指置于胆囊区,其余各指放在肋骨上,让患者做深呼吸使肝脏下移,则因拇指触及胆囊而使疼痛加剧,患者有突然屏息呼吸之现象,称为Murphy(墨菲)征。有时可见压痛区皮肤水肿,若局部肌肉强直,须考虑有胆囊坏死及穿孔的可能。
3、肿块:15%~30%的患者右上腹可扪及肿块,系由发炎和肿大的胆囊与邻近网膜粘连所引起。扪及肿块多在起病48h后,其位置、大小和触痛程度则随病情程度的变化而不同。
4、黄疸:20%~25%患者出现黄疸,但多为轻度或隐性黄疸,即血清总胆红素在34~85.5μmol/L。黄疸系因伴胆总管结石、炎症、Oddi(奥狄)括约肌痉挛,引致肝细胞损害所致。少数患者有腹部胀气,严重者还可出现肠麻痹。
四、急性胆囊炎用药治疗
关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目前认为须个体化,不能强求一律。大多数病例,经内科治疗后情况可改善,也可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除坏疽性胆囊炎或穿孔之外,不考虑紧急手术,需手术亦应术前作好充分准备,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急性胆囊炎内科治疗
(1)卧床休息、禁食。
(2)胃肠减压、减少胆汁和胰液分泌。
(3)解痉止痛:常用的药物有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或丁溴东莨菪碱(解痉灵),肌注或小壶内静脉滴入。
(4)静脉补液,提供足够热卡,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5)抗生素:应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根据病情,年龄等因素而定。一般多首选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常用者有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克罗米通(优力新)或舒他西林(舒安西林)等。
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
1、中药、针灸:中医认为急性胆囊炎系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所致,一般是实热之证,治宜疏肝利胆,化湿清热,可用柴胡汤加减。针刺疗法有解痉止痛,降低胆道内压,促进胆道炎症消退之效。常用的主穴有胆囊点(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内关等,配以肝俞、胆俞、曲池等备穴。草药可用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或鱼腥草、马齿苋、蒲公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