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套染色体,绝大部分DNA序列是一样的,但是有千分之一的差别,这千分之一的差别造成了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这也是同样的药物对不同个体疗效不一样、副作用也不一样的原因。
他介绍,基因组学家正在研究适合中华民族不同人群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使中国人看病吃药能“量体裁衣”。
遗传基因就是基因。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的产物。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自从RNA病毒发现之后,基因的存在方式不仅仅只存在于DNA上,还存在于RNA上。
由于不同基因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1994年中科院曾邦哲提出系统遗传学概念与原理,探讨猫之为猫、虎之为虎的基因逻辑与语言,提出基因之间相互关系与基因组逻辑结构及其程序化表达的发生研究。
特点为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
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适合自然的个体。
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小功能单位。
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以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基因一
基因的复制与表达词通常指染色体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由于染色体在细胞核内,所以又称为核基因。
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中的基因则称为染色体外基因、核外基因或细胞质基因,也可以分别称为线粒体基因、质粒和叶绿体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