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专家李明吾说,厨房里面的一些调料,除了可以做菜外,还有其它一些养生用途,那么调理还有什么作用呢?怎么用调料养生?答案都在这期的万家灯火养生节目中,大家赶快看看吧!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常见厨房调料妙用大全
一道菜的主料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合适的调料做点睛一笔,味道也不会好。为了方便一些刚学做菜的朋友,今天小编就为你把常见的调味料的性状和用途做一个罗列,供你选用时作为参考。
1、大料
别名八角、大茴香;性辛温、理气止痛、温中散寒、健胃止呕;阴虚火旺者慎服。
2、花椒
温中散寒、止泻温脾、扩张血管、降压、开胃、止痛、驱虫;多食动火、耗气、损目;用法作调味食、煎汤、研末等;孕妇、阴虚火旺者忌食。
3、丁香
辛温、香气浓烈、温肾助阳、温中止吐;可矫味增香,常用于制作卤菜,亦用于制糕点和饮料,亦为五香粉和咖喱粉原料之一。
4、沙姜
别名山萘;味辛苦温、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等;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做调味剂应少用。
5、茴香
指小茴香;性辛温、理气和胃、活血利气、祛寒止痛;是烧鱼的常用调味剂。
6、木香
有广木香、云木香两种;行气止痛、理气疏肝、健脾消滞;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辛温香燥,凡阴虚火旺者慎用;做调味剂时应少用。
7、甘松
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似香草药理;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气郁胸闷、呕吐,外治牙痛、脚肿;做调味剂时常用作卤盐水鹅。
8、孜然
别名安息茴香,气味甘甜、辛温无毒;温中暖脾、开胃下气、消食化积、醒脑通脉、祛寒除湿、防腐杀菌;作调味剂用量不宜过多,夏季也应少食;便秘或患有痔疮者应少食或不食。
9、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泻火、润肺祛痰、止咳、止痛;可缓解药性,调和诸药之必备;作调味剂时常为米粉香料、火锅香料、卤菜香料;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10、干姜
发汗解表、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温肾;是家庭伤风感冒的必备之品;阴虚内热、血燥妄行者禁服。
11、白芷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除湿止带、发汗解表、活血抗菌、生肌止痒;是龙虾调料必用之品。
12、豆蔻
别名白豆蔻;性辛温、气味浓烈、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是烧、卤、腌制菜肴的上好材料,龙虾调料必用之品。
13、肉蔻
别名肉豆蔻;清热解毒、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祛淤消肿;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辛香,供制酱肉之用。
14、陈皮
即干桔子皮;味道辛、苦、香;驱寒除湿、理气散逆、止咳化痰;主要用于烧、卤、扣蒸、煨等荤菜,也用于调制复合酱料。
固态调味料妙用
盐(低钠盐)
烹调时重要的味料。其渗透力强,适合腌制食物,但需注意腌制时间与用量。
糖
红烧及卤菜中加入少许糖,可增添菜肴风味及色泽。
味精
可增添食物之鲜味。尤其加入汤类共煮适合。
发粉
加入面糊中,可增加成品之膨胀感。
面粉
分为高、中、低筋三种。制作面糊时以中筋面粉为区。用于沾粉油炸时则具著色功能。
甘薯粉
多用于油炸物之沾粉。亦可作为芡粉。
生粉
为芡粉之一种,使用时先使其溶于水再勾芡,可使汤汁浓稠。此外,用于油炸物的沾粉时可增加脆感。用于上浆时,则可使食物保持滑嫩。
小苏打粉
以适量小苏打腌浸肉类,可使肉质较松滑嫩。
液状调味料妙用
料酒
调味作用主要为去腥、增香。
酱油
可使菜肴入味,更能增加食物的色泽。适合红烧及制作卤味。
蚝油
蚝油本身很咸,可以加糖稍微中和其咸度。
沙拉油
常见的烹调用油,亦可用于烹制糕点。
麻油(香油)
菜肴起锅前淋上,可增香味。腌制食物时,可加入以增添香味。
米酒
烹调鱼、肉类时添加少许的酒,可去腥味。
辣椒酱
红辣椒磨成的酱,呈赤红色黏稠状,又称辣酱。可增添辣味,并增加菜肴色泽。
甜面酱
本身味咸。用油以小火炒过可去酱酸味。亦可用水调稀,并加少许糖调味,风味更佳。
辣豆豉
以豆豉调味之菜肴,无需加入太多酱油,以免成品过咸。以油爆过色泽及味道较好。
芝麻酱
本身较干。可以冷水或冷高汤调稀。
蕃茄酱
常用于茄汁、糖醋等菜肴,并可增加菜肴色泽。
醋
乌醋不宜久煮,于起锅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白醋略煮可使酸味较淡。
鲍鱼酱
采用天然鲍鱼精浓缩制造而成,适用于:煎、煮、炒、炸、卤……等等。
XO酱
大部份主要是由诸多海鲜精华浓缩而成,适用于各项海鲜料理。
鱼露
鱼露除咸味外,还带有鱼类的鲜味。故潮州菜烹制菜肴,厨师多喜欢用鱼露,而不用食盐。
本期嘉宾介绍
主任中医师:李明吾
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治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多年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治疗淋巴结结核、肠道炎性疾病、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曾获得江苏省中医药局、南京市、宿迁市科技进步奖。注重中医扶阳理论,擅长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白塞氏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下肢慢性溃疡、雷诺氏症、痤疮、眩晕、汗证、咳嗽、痹证、瘰疬、结核性溃疡及窦道、疮疡等杂病。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江苏卫视,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