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提高近战搏击能力,那么你知道陈式83式太极拳有哪些特征吗?不清楚的话就赶紧来看看吧!
陈氏太极拳的主要过程有:“拳架、改拳、推手、单式练习、功力训练、推手技击和技击等诸多阶段”。
陈氏太极拳技法的特征
(一)彼此接触点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敌变化而变化,那麽首先要瞭解敌人的意图,一句话要瞭解敌情,正如孙子兵法讲的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则特别强调这一点。和对方一接触,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学习太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我一隻手上有9个力点(五指、大小鱼际、掌心、掌背),双手18个力点:对方双手一旦接触到我身上,也有18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加上我的眼睛观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触,这所有的接触点上(当然同一个时间不一定点点都接触),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侦察兵”。锻炼推手时,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时时刻刻想到这些接触点,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发挥这些“侦察兵”的作用,仔细听真看清对方力量的动向和变化,以便迅速运用相应的战术以应敌。陈照奎老师常讲:“十个手指头都得干活,象弹钢琴一样,非常灵敏地干活。”所以说,“听劲”是太极交手的第一项基本功。
(二)搭手即掤,八法相主
掤劲,是太极拳各种劲的共性特徵。太极拳用于交手时,它不主张硬冲、硬拼、硬抗、硬顶,也不许丢,不许逃跑,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即掤劲,来接应对方的来力。所以,人们把掤劲作爲太极功夫的接手法。这种掤劲,不只是表现在手上,而周身处处都有这种掤劲。即陈鑫公说的“无处不弹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气的球体和轮胎,处处皆有弹性外掤劲。因此,捋、挤、按、采、例、时、*七种劲,都是掤劲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这八种劲,相生相剋,都是因敌变化而变化无穷。
例如双人推手时,对方进攻来力偏高,我即上掤之。如果从接触点上感到对方力弱,我即将来力向外掤之或随势拿之(如金刚捣碓动作一);如果来力较勐,而偏右,我即顺势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来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当我捋或采时,敌人变肘、变挤,我则按之;敌近身,我则走大捋;我捋敌,敌*我,我则转腰走按劲。同样,敌人若采或捋我时,我也可以走肘、走*诸法,八种方法相生相剋,反復锻炼,以丹田内转的离心力带动全身,练得自己感到脚下有根,丹田气壮,内气鼓荡,周身皮毛向外膨胀,感到处处可以引化、处处可以爆发出松活弹抖之太极劲,才算初步“劲上身”了。所以掤劲是太极劲的基本特征。
(三)从锻炼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练推手时,往往是想把对方拒之门外,尤其力气比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愿让对方来力近己圈内,或急于将对方发出。这样就很难练出太极拳之引化本领。首先,我们要在精神上树立敢于让对方进来的大无畏精神,敢于近身,气魄要大,胸襟要宽,容量要阔。陈老师经常说:“来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给多少;来之欢迎,去之欢送。”“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怀要宽”。意思就是能把对方的来力放进来,当对方前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则顺势发化(其中之要,在于机势)。即陈老师讲的:“来,则顺势捋;去,则顺势发。”
都是一个“顺”字。做起来,确很难。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时就必须下功夫练引化。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后坐(而不是前跪),势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尽力加大,不论对方是按、是挤、是掤、是肘、是*,我都敢放进来。对方两臂无非是那麽长,不要怕,即使吃几次亏,输几次,也无所谓。练习能吞能容之后,再练能吐、能放、能发就容易了。他来多少,我要多少,一点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给他多少,一点也不多给。尽量多练习大捋、大开大合,把身肢放长、放展,练习顺势而引,顺势而发的功能。
六封四闭动作要领
1.转体旋腕
上体微左转,重心左移,随即上体微右转,重心随之右移。同时,右手以腕为轴向内、向外旋转绕一圈;左手轻贴左腹向左、向上内旋后屈腕上提,再外旋向右、向下、向左绕一小圈。目视右手。
动作要点:启动腹肌,配合两脚之间的蹬地,引动两手腕旋腕。这个动作就像自行车的链条运动一样,一节一节的传递。
2.下捋拥挤
身体微左转,重心微左移。同时,右手外旋下捋;左手小指侧轻贴左腹外旋向下。接着上体微右转,重心微右移。右手继续外旋向下、向左、屈肘向上划弧至左胸前,掌心向左后方;左手内旋,以拇指侧轻贴左肋屈腕向上、向右滚转,掌心向左,使两手捧合于左胸前。接着上体右转,重心右移;两手腕相搭,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手心均向里,随转体合劲向右、向上拥挤。尔后右手内旋,掌心向外;左手外旋,掌心斜向下。目视右手。
3.搠刁上托
两腿同时屈膝半蹲,两手下沉。随即上体微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下、向左划弧,当经过胸前时,内旋转腕,屈肘屈腕,以手背一侧腕关节弧形向左上方搠至左耳侧,劲贯手背,五指斜向下,小指、无名指、中指依次内收;右手外旋经下向左、向上划弧托于右肩右前方,右掌稍低于肩,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目视右掌。
4.虚步按掌
上体左转,同时两臂屈肘,前臂内旋,掌心向上,掌指向外,向后分摆至肩上。接着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屈膝外展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两脚相距约20厘米成虚步。上体右转(胸朝西南),随转体两手向右、向下按至右胯旁,虎口斜相对,掌心斜向下。目视两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