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程中很强调步法的练习,那么你知道太极五步么?你知道怎么练习吗?不清楚的话就赶紧就赶紧来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步法,即指进、退、顾、盼、定。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与五行对应,即金木水火土。现将其对应关系分述如下:
(1)前进
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穴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此劲的劲源在会阴穴,如欲前进,只要意在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即自然前进。从外表看,此劲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粘劲。
粘劲,主前进。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拔千斤的目的,为太极拳推手中重要之基本内劲。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粘劲好像钩鱼,身体好似鱼竿,特别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鱼竿上的软线,手和腕部可比做鱼钩。要想用粘劲将对方粘起,此劲一定要由它的劲源会阴穴发动,通过臂达于手或部,胳臂必须松软无力,手和腕部要轻灵。此时主动粘或被动粘对方,都能达到理想效果。否则,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钩鱼,棍子一动就会将鱼惊跑。
(2)后退
在五行中属火。火能化万物。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为印堂穴,此穴属心经。劲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从外形上看,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连劲。
连劲,即连贯也。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太极推手,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进矣,此为以退作进之法。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诚奥妙无穷焉。反之,初学者在对方用力推来时,没有连劲,身体单纯后退,形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被迫跌出,乃不懂连劲也。真正懂连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进则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入懂劲境界也。
(3)左顾
在五行中属木。木属直性。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为夹脊,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从外形上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黏劲。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推手中可化解棚、挤、按等进攻手法。当时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自已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否则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为自己之劲端,易被对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应在对方来力未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住住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注意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4)右盼
在五行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此劲的劲源在膻中穴。如欲侧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与乳平(即以拇指与膻中穴相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便 会自然地侧转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随劲。
随劲,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已从人。对方主动我为被动,随其后而行。所谓亦步亦趋也。太极拳有舍已从人之术 ,对方接触自己身体何处,该处即应相随而灵活,假使接触手,手不单要放松而要保持灵活;接触肘,肘放松仍要灵活;接触胸部,胸要放松灵活,周身处处都应如此。但应注意,接触手时,意念集中在劲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对正手轻轻相随,如此类推,对方接触我何部位,膻中即与该部位微微相合,随其动而动。但应注意不丢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为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为丢。只有不丢不顶,才能引进落空,借力发人皆此意也。
(5)中定
在五行在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 劲源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济,立刻会身稳如山岳。所以说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又对应五窍。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也。
不丢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秦效。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对方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当走化对方来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来力,意想肚脐贴命门;后方来力,意想命门贴肚脐。不要与之相抗,当松开其来力后,劲源反之则为发,必使对方弹跳跌出。手或臂一觉着一觉着力,随即放松变为虚,如遇偏重则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随彼之来力方向而去,泻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意念守住丹田,变化在肚脐命门之间,全身松静,保持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对方虽有自千斤之力,亦无法施用。轻灵玄妙,能收四两拔千斤之效。
粘连黏随,即不丢不顶之劲。主进退,为太极推手中需要之基本内劲。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入法,可以用姿势表现出来,可以比做阳劲。粘、连、黏、随,没有固定姿势可以标榜,可以比做阴劲。此劲由推手而来,初练时两 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此种粘黏,须由高明教师引领之。比如蓄电池,老师教学生如同蓄电池充电。功练成如发电机将电充入蓄电池中,以后蓄电池才能单独发电,俗称喂劲。故蚕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遇对手,即不丢不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技艺愈高,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但此气不能目睹,仅能感觉,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粘黏圆圈之大小也。此劲为太极推手中重要者。初步必须练习,否则不能研究其他诸劲。初学者不可不注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