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一个很热门的词,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呢?很多人只知道多练习太极拳可以为我们的身体带来好处,下面,就来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吧?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多多的了解一下哦!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博大精深的武学中,它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拳、械(刀、剑、枪、杆)、推手、散手、对练等的演习方式以及比较完整的武术理论。其特点是正、稳、松、柔,刚柔相济,蓄发相变,绵绵不断,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李天骥老师说,太极拳是意识(心)、呼吸(息)、动作(身)三者紧密结合的运动。运动时要求心静神聚,舒松自然。
所有运动过程都包含阴阳对立的统一,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动中求静,不尚拙力;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如环无端,绵绵不断;呼吸根蒂,气沉丹田;专气致柔,纯任自然。"
因此,后人假借太极生两仪的古代哲学观念来形容与解释这种拳法的内蕴,并名之太极拳。其实太极与太极拳本无关系,二者不能等同。这种拳术的主体是八门五步——搠、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手法和进、退、顾、盼、中定五种步法、眼法、身法,共同组成拳架招式。运动过程讲究意、气、劲三位一体,亦即意到气便到,气到则劲随之。强调“意在身先”、 “将展未展"、 “劲断意不断,断而复连"这样一种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紧密结合的武术运动就是太极拳。
以太极图为象征的阴阳互动互易理论。阴和阳之间的关系,一个是量变关系,一个是接触关系。从量变关系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互为依存,互为消长。“反者道之动”,阴阳构成一切运动之本,所谓“中和”者,阴阳协调、和谐之态也。太极图中阴阳相交的那一条线就是“中”,不阴不阳,亦阴亦阳,哲学上讲“正、反、合”,“中”就是合,只有阴阳而没有合,阴阳就是错位的、分离的,构不成一个有机整体,有了合,才有生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就是阴阳加上阴阳之合。
从合就引出阴阳间的接触关系这样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太极理论的另一半重要原理——柔与曲的概念,或曰柔曲原理。从太极图中间的接触线我们可以清楚看出,阴阳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僵硬的,以运动的观点来看即是柔性接触,曲线运动,可称为柔而应之,曲而运之。对太极理论笔者在拙著<以柔克刚>(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年)中有详细论述,此处只作此简介。简而言之,太极理论就是阴阳与柔曲的辩证关系理论。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每个动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
以此为指导建立的太极拳,具有如下的特征:
1,尚意不尚力,不以力取胜,顺其自然,强调整体功能与效果,反对浊气拙力;
2,轻、柔、松、缓的锻炼方式,使其同时具有养心、修身、祛病和技击的功能。老弱妇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均可习之,为武术从职业化技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健身良方提供了佳径。清末民初文人习武蔚成风气,太极拳之功不可没;
3,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动中求静,静中寓动,收放伸缩,吞吐和化,生生不已,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
4,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意在人先,后发先至,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拒绝硬碰硬的蛮力相搏、死缠烂打。总括起来就是两句话:避实击虚,而且是以柔曲的方式来达到避实击虚。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从防守说,柔,是有弹性,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曲则让你打不到点子上,打不到要害。从进攻说,柔才能进得快,进得隐蔽,发得透彻;用曲则发力的大小方向都不易被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