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已经拥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可分为几个的太极拳流派,各个太极流派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为你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赶紧了解一下吧!
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
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陈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末时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明朝亡,其隐居家乡,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当时流行武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融儒家中正和谐之理念、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等文化的精粹,创编了太极拳。此拳术经陈氏后人世代传习、演化,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陈式太极拳大架、小架、新架(均有一、二路之分)和长短器械等诸多套路。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注重以意领气、以气催动下的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的主导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运动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内外相合,节节贯串。其一路拳动作舒展飘逸,以“掤、捋、挤、按”的运用为主,“採、挒、肘、靠”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突出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拳(亦称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掤、捋、挤、按”为辅。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突出刚、快、脆、猛的特色。
2、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所创。杨露禅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后崇仰陈式太极拳,经介绍,历时20余年,三下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为师学艺,杨露禅勤学苦练,深得所传。由于其拳路娴熟,功夫纯真,当时在京城人称“杨无敌”。杨露禅在京城教拳时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将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刚猛动作加以改动,多以舒展柔化展现。他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改动的套路,经过三代人的研练完善,后由其孙杨澄浦定型为现在的传统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也有大小架之分,大架以柔为主,舒展简洁,结构严谨,动作和顺,身法中正,刚柔内含,松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有舒展柔美的独特风格。其拳架有高、中、低之分。习练者可以按照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运动量。所以该拳既适应于医疗保健,养生益寿,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练习攻防技术。杨式小架与大架相比,动作较为刚猛,发劲较多,主要强调技击作用。
3、吴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吴式太极拳衍变发展于杨式太极拳。北京大兴人全佑(满族,1834-1902年人)在北京随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为师学太极拳小架。他吸取陈杨两家太极拳精华,在杨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对架势逐步修订,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的融化改进,形成了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吴式太极拳架势紧凑、松静自然、轻灵圆活、以善于柔化著称。其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4、武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武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所创。武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曾先随杨露禅学陈式太极拳大架,后于1852年前往河南温县赵堡镇随陈家沟陈氏第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学习太极拳,得其精妙,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练拳体悟,创出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
身法严谨,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伐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迈步时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跟徐徐放下全足踏平。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随。
5、孙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创编人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字禄堂,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今望都县)人。孙禄堂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后从师于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集太极拳、八卦、形意三家拳术之长,创立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