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孙氏太极拳经验
1、孙氏太极拳懒扎衣
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内涵极为丰富,结构极为精妙,劲意变化极多,需要反复体悟研练。基本要求是能直接体现出虚实严灵、吞吐提按、敷盖对吞、掤捋挤按、采捩钻翻等劲意,并暗含着肘靠之意。尤要能体悟到俞大猷《剑经》中的“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这段话的意境。如果这些劲意在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中还未能走出来,说明对该式尚未做到基本领悟,需要多加研习,反复体悟之。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若能入门,应付无规则的街头恶战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2、酸热涨沉空
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
匀。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太极拳开始是背酸,至后来是后背与手臂和腿都酸,说明是练对路子了。
如果初练习三体式,大腿不酸。初练习单换掌,两膀不酸。初练习孙氏太极拳,后背不酸。则说明你一定没有练对。所以初练孙氏拳,该酸的地方酸不可怕,不酸则说明一定练错了。不经过酸痛难忍这一步,调息就谈不上,换言之,一般人散步的时候自然气息均匀,用不着调息。但是在高强度的运动中,就需要调息,在高强度地对抗中更需要调息。所以,身体没有经过酸痛难忍这一步,说明身体的形态动作不具备脱胎换骨的功效。酸、热、涨、沉、空是五个关口,三个阶段。酸、热、涨是换劲阶段。换劲这个阶段要经过三个关口,这个阶段感枯燥、痛苦。沉是换劲初步完成阶段。所谓棉裹铁,此时气已入骨,两臂柔韧而松沉,心中愉悦。空是已经完成了换劲。至此剑气内藏,一气内外澄明。
对于初习者需要关注的是第一个字酸,酸在哪里很重要,练单换掌要酸在两膀外侧。练三体式要酸在后腿的大腿外侧。练太极拳要酸在后背。初习者如果开始时酸的不是这些地方,说明练习方法有偏差。站三体式两脚的距离决定你下蹲后的能力和状态,在不牵动意轴移动的条件下,能迈多远,就迈多远。
孙氏三拳是提升技击能力效率极高、境界极高又极长功夫的拳。如再能下工夫花时间去刻苦研练,三年即可成就,孙氏拳对于提高技击能力远在其它拳派包括拳击、摔跤和散打之上。
3、孙门几大铁
带艺投师到孙门的弟子中有几位是以功夫硬著称的,在他们的绰号中都带个铁字,如:铁臂苍猿李玉琳、铁砂掌顾汝章、铁指萧汉卿、铁腿窦来庚以及铁臂刘九生等。他们在投师孙门前就已经有了“铁”的功夫,但是他们还要学习孙氏拳,这是值得探究的。
孙氏拳高于一拳一腿的技术,但不排斥一拳一腿的技术。如现代散打完全可以在孙氏拳中找到其技术的落脚点。由孙氏太极拳的开合手一式很容易找到鞭劲的发力机制。因为单纯的鞭劲发力远比鞭架合一的孙氏拳发力简单得多,也容易掌握的多,当然打击的效果也远不及孙氏拳鞭架合一的劲力效果。但对于那些急于登上擂台赛的朋友,完全可以通过孙氏拳中的某一式迅速掌握发力的机理,再通过简化技术要求,使练习者迅速地掌握鞭劲发力,并运用于对抗中。面对新的环境下的新的社会需求,改革训练模式也是必要的。孙氏拳不仅可以把生铁炼成精钢,还可以让棉中生出钢骨,一些练习杨式、吴式太极拳的人,练习孙氏太极拳后,劲性大大提高。
4、孙氏拳的穿透力、穿破力与渗透力
孙氏拳的穿破力是通过三体式练出来的,手指犹如钢钎,可以把人穿膛破腹。这是初级的功夫。孙氏太极拳的渗透力则是神品,一接触他的手或手臂,或搭或点或拍或带,在不知不觉中就击伤他的内脏,当时没有什么感觉,过后能要他的命。这是借对方的身体伤害对方内脏的功夫。剑云老师说,孙禄堂祖师、孙存周师伯都能自如地运用这种功夫。在其它各个武术门派中,还没有听说哪一家有这种功夫。内劲是自动反馈的机制,不是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