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到养生节目中的是心理咨询师王薇华和袁凤兰医师,我们将和她们一起讨论什么是幸福感。我要是问你:你幸福吗?您会怎么回答呢?幸福感到底和什么有关系,想知道答案,就来听听她们是怎么讲的吧!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本期嘉宾介绍
王薇华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产业经济”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第三届民主建国会海南省委委员、民建海南省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曾在中国女企业家协会担任宣传部部长、担任过《当代经理人》杂志社执行发行人、策划并创建中国企业上市网;担任首届中国太太大赛总策划、总监制和执行秘书长;并在海南旅游研究会兼任副秘书长。
撰写国内第一本关于积极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幸福法则》。
积极心理咨询师、积极心理培训师。
袁凤兰
主任医师,副教授,农工民主党党员。197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曾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95年4月任副主任医师。袁凤兰副主任医师从事肿瘤专业20余年主要擅长从事胃镜工作,有独到的操作和检查技术,多年来独立操作胃镜1.2万人次,查出早-中期癌症病人1351例。由于她技术娴熟,操作速度快,检查诊断明确,病人痛苦小,工作效率高,在普查工作较忙时,每天平均完成几十例病人胃镜检查。在完成防癌普查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医院部分科室上消化道疾病的会诊工作,1995年独立研制了治疗十二指肠及胃的溃疡病药物并申报了国家专利。1996年本专利一次以28万元转让成功。1994年任防癌科负责人,带领全科同志深入厂矿、农村、连队、学校为广大群众进行防癌普查和宣传防癌知识,使一些病人及时发现肿瘤和其他疾病,得到治疗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赞扬。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山东卫视,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幸福感
对于幸福的追求方式,从前现代时期主要表现为哲学家的思辨和人们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到现代时期出现了付诸社会运动和制度建构,这体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现代化的一种困境。
什么是幸福感
简介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心理参照系
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此时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成就动机程度
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本体安全感
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一些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更倾向于与民生有关的领域,民生问题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关切的社会问题。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态势的判断。而对于民生问题关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这一切极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即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强,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