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1月,在杭州举办了“国术游艺大会”,其实是全国武术界各门各派展示真实武艺的擂台大赛。主持会务的26名评判委员中,有太极宗师孙禄堂、杨澄甫、吴鉴泉。维护会场秩序的37名检察委员中,包括太极名家孙存周、田兆麟、武汇川、褚桂亭、叶大密。他们都曾经在上海传授太极拳。上海文史馆或许可以从这些宗师名家的传人或再传弟子之中,探寻太极文史线索。如今太极拳某代“传人”、某派“大师”遍地开花,必须严格辨别真伪。太极拳是内家武功,“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锻炼内功产生的内劲,是太极拳内在核心。拳架、推手、散手、器械、均不离内劲。练太极拳必须全身松柔通透。手握白腊杆,由脚而腿而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内劲透出,杆尖剧烈跳动,此乃体内劲路顺遂之象。如劲路不通,杆尖不动,即非真太极拳。西洋拳,外家拳均能将人击倒。太极拳发劲不是将人击倒于眼前,并非用手拉扯推搡,亦非用腰扭抱摔跌,而是用内劲将人弹出。内劲小者,对方弹跳而出,内劲大者,对手腾空飞出。除了内劲充沛,还要听劲灵敏,接化对手攻击的来劲或蛮力。杨澄甫宗师说:“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此乃真太极意也。”若能牢记澄甫公所言,真假太极拳不难鉴别。重阳节敬老,要尊重确有文化传承的老前辈。必须先把真东西找出来,把握住太极文化传统的核心,加以继承发扬,然后再考虑如何到联合国去申报非物质人类文化遗产。切勿本末倒置,匆匆忙忙,拿一套并无内功的健身操去蒙人。此事涉及我国文化声誉和民族尊严,万万不可草率。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推陈出新。传承太极文化,决非一味复古。柔道原本是日本传统武术。其外在形式是武技,内在核心是一种精神人格的锻炼。经过不断传承和革新,这种武技和精神被世界各国体育界所理解和接受,柔道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太极拳的外在形式是武技,内在核心是精气神的修行,并且以天人合一、阴阳互根的道家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我们要在挖掘传统、培养人才、推陈出新方面多下功夫,真正的太极文化,必将逐渐被世界各国的朋友们理解和接受。
结语:传承太极拳文化是我们国家每个公民都义不容辞的事情,太极拳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希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可以好好推广太极拳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让更多的人学习传承这一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