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心血管的运动疗法,敬请收看本期的明星加油站听听胡晓飞的讲解!
本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养生科研室主任胡晓飞,讲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1.运动性呼吸困难:
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也有呼吸困难感觉,停止运动后很快恢复。心脏病患者在常人不会发生呼吸困难的活动量时出现症状,而且恢复慢甚至于不恢复。
2.端坐呼吸:
患者表现不能平卧或不能长时间地平卧,斜靠位甚至于端坐,双下肢垂于床边。不能平卧的机制是①平卧时下肢和腹腔的血液失去地心引力作用,返回心脏增多,加重了心脏的工作负荷。②平卧时肺活量降低。正常人平卧位的肺活量有轻度降低(-5%),病人因肺淤血等因素,肺活量下降更多(可达-25%)。
3.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又称为“心源性哮喘”,以区别于肺脏疾病引起的哮喘。发生机制除上述的两点外,入睡后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肺脏淤血到一定程度造成明显的缺氧,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已感到呼吸极度困难。病人立即从卧位改变为坐位,甚至站立位,症状才能逐渐缓解。
4.急性肺水肿:
是严重的一类型呼吸困难,可以影响患者生命,需要急症急症处理。病人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明显的缺氧,不断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急性肺水肿的机制是
①肺脏和毛细血管内液体压力平衡急性失调。肺毛细血管压力正常时低于10mmHg,肺水肿时高达25mmHg以上;
②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③肺淋巴回流障碍。水份从肺毛细血管内渗出到肺间质,继而渗出到肺泡内,严重地影响了氧的交换。渗出液中带有血球和气体,使咳出的痰呈现粉红色泡沫样。
心血管运动疗法
运动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长期以来,很多医生告诫心肌梗塞病人尽量少活动,以减少心律失常、心脏停跳、心脏破裂的风险,病人和家属便以为心梗后卧床休息时间越长越好,活动越 少越好。专家认为这里存在误区,因为“不能运动”使病人惶恐不安,感到生活无望,长期卧床之后很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等严重问题。
多项长达35年以上的研究表明,缺少锻炼与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关系密切。其中包括的芬兰双胞胎研究,1.5万多对双胞胎分为规律锻炼和偶尔 锻炼两组,前者心血管疾病比后者低20%。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运动能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肌供氧,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包括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
专家表示,经常锻炼还能调节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心血管患者锻炼首选步行
专家介绍,一项对1645名65岁以上老人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每周步行4小时以上的老人比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者,心血管病住院率减少69%,病死率 减少73%。如果身体条件好一些,例如有一定锻炼基础的糖尿病患者,则可以选择慢跑,以行进中没有明显气喘为宜。行进方式上,分为常规慢跑和间歇跑,前者 速度一般在30~40秒内跑完100米,后者是慢跑和步行交替进行。
考虑到运动本身对老人的心血管系统也是一种考验,专家提醒:锻炼要科学而安全地进行。运动强度决定了效果:强度过低,只能起安慰作用,只有当运动强 度达到大摄氧量的50%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强度过大,无氧代谢的比重增加会让心血管负荷过度,还会损伤运动器官。怎样知道自己的锻炼强度呢?只 要在运动时摸一摸自己的脉搏,看一看能不能达到适宜的“靶心率”——170减去自己的年龄。例如,70岁的老人,运动后应能达到170-70=100次 的心率。
选好时间 循序渐进
专家说,心血管疾病患者锻炼时间有讲究。早上6时~9时这段时间是心脑血管危险的时段,因为睡眠后人体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而且一夜没有喝水使 血液黏稠,睡眠中血流速度减慢,若晨起突然出去大幅度运动,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又被清晨室内外的温差刺激,易发生心梗或脑梗。应等太阳出来后,或者黄昏 再去锻炼为宜。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广西卫视,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胡晓飞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养生科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传统养生专业20多年的北京体育大学,他率先进入美国、古巴、印度尼西亚等国担任健身气功主教练,并数十次受邀赴海外讲学、表演、报告论文和组织竞赛,他的海外学员遍及各地,达到上万人之多。多次受聘担任国际健身气功裁判员培训班主讲教师,并被派担任了迄今为止的全部四届健身气功国际交流比赛大会裁判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健身气功海外裁判员。受聘担任健身气功海外段位首批评委,承担并完成了关于海外推广健身气功的两项科研课题,一连两次获得健身气功国际学术论文报告会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