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健康56点视频:李拥军讲心脏性猝死(下)

民福康养生 > 养生节目 > 陕西卫视健康56点

图文作者: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责编:董妍

发表时间:2024-12-06 10:42

  可能有很人对心脏性猝死并不是很了解,但说直白一点就是心脏猝死,它发病时没有任何症状,就是昏迷,意识丧失,急性的在1小时内会死亡,所以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老年朋友,因为它的发病因素与年龄也有一定有关系。心脏性猝死有什么症状?敬请收看本期的健康五六点听李拥军老师讲心脏性猝死。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心脏性猝死

  危险因素

  (一) 年龄、性别 流行病学分析,年龄的增加是SCD的危险因素。在儿童1~13岁年龄组所有猝死的19%为心源性,青年14~21岁年龄组SCD则占所有猝死的30%。中老年SCD占所有猝死的80%~9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冠心病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有关,因80%以上的SCD患者罹患冠心病。男性SCD较女性发生率高(约4:1),在Framingham研究中55~64岁间男女发生率的差异更大(几乎达7:1),因为在这一年龄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女性明显增高。

  (二) 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导致SCD的主要机制是左心室肥厚。Framingham研究显示,左心室体积每增加50g/m2,SCD的危险性增加45%。

  (三) 高脂血症 LDL-C的增高与冠心病的所有临床类型均相关,包括SCD。他汀类调脂药物可减少30%~40%的冠心病死亡(包括SCD)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四) 饮食 许多流行病学资料均证实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及过少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均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未直接观察其对SCD发生率的影响。美国有研究对20551例40~84岁无心肌梗死史男性的前瞻性观察显示,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SCD的发生率是每月吃不足一次鱼的人的一半。

  (五) 运动 冠心病患者行中等度的体力活动有助于预防心脏骤停和SCD的发生,而剧烈的运动则有可能触发SCD和急性心肌梗死。成人11%~17%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剧烈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即刻,与心室颤动有关。这也表现在心脏病患者的康复研究与运动负荷试验过程中,其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分别为1/12000~1/15000(康复研究)与1/200(运动负荷试验),是普通心脏病患者心脏骤停发生率的6倍。

  (六) 饮酒 过度饮酒,尤其醉酒可增加SCD发生的危险性,在嗜酒者中常常发现QT间期延长,后者易触发室速、室颤。但有研究发现,适量饮酒可能减少SCD的发生。

  (七) 心率 与心率变异度研究证实心率增快是SCD的独立危险因子,其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的降低有关。心率变异度受损者及24小时慢心率>65次/分者SCD发生的危险性约为正常者的2倍。

  (八) 吸烟 吸烟是SCD的触发因素之一,因吸烟易于增加血小板黏附,降低心室颤动阈值,升高血压,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碳氧血红蛋白积累和肌红蛋白利用受损而降低循环携氧能力,导致尼古丁诱导的儿茶酚胺释放。每天吸烟20支与不吸烟者相比每年SCD发生率分别为31/1000和13/1000。

  (九) 精神因素 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个人与社会因素造成的情绪激动及孤独与生活负担过重引起的情绪压抑与SCD密切相关。

  (十) 家族史 对有些患者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已知某些单基因的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儿茶酚胺能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易致SCD。

  心脏性猝死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一) 前驱期许多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SCD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

  (二) 发病期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期前收缩的恶化升级为常见。猝死于室颤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室颤。另有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室颤多见。

  (三) 心脏骤停期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人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

  ①心音消失。

  ②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

  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

  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 秒后。

  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能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复苏成功率取决于:

  ①复苏开始的迟早,

  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

  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室颤、室速、心电机械分离抑或心室停顿),

  ④在心脏骤停前患者的临床情况。

  (四) 生物学死亡期从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室颤或心室停搏,如在头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头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陕西省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李拥军

  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第二医院副院长

  1965年3月出生,河北省成安县人,农工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青年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学会委员,卫生部冠脉介入培训基地导师,中华医学会河北省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河北省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高血压杂志》、《江苏医科大学学报》、《临床荟萃》审稿人,石家庄市医学会心血病分会常委,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5年河北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8月至1987年8月在河北职工医学院内科工作,住院医师。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专业完成硕士课程,获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8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完成博士学位课程,获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10年9月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

苏ICP备15060253号-6 Copyright © 2010- www.39yst.com 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