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拍怎样上线
既然要把球拍当成生命体,那大家都知道在儿童时代不能让它承受过份的压力,就像汽车也要经历初驶阶段,羽拍的头三次上线也要讲究。现在多数羽拍都会标明自己的可承受拉力范围,按我的经验,30T密度的拍框一般都会标28磅以内,25T密度的一般都会标26磅以内,实际上超1到3磅问题并不大,但在头三次拉线或头三个月内,好要比其标示的上限磅数低2-3磅为宜,然后再换回自己习惯的磅数,如果你自己的习惯的磅数刚好等于或低于上限磅数2-3磅,则无需改变,一直使用这个磅数就行了。需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拉的磅数越高,拍框越容易在碰撞中折损。即使是在限定的拉力范围内,拍框在高磅下有时虽然只是击中球体,一样可以造成拍框折损,这种情况下商家一般不会更换,因为“拍框击中羽球”并不属于“正常使用情况下”,检测其断裂部分碳素纹理,都是属于“硬物撞击”所致。在二次成型技术普遍应用于中高档羽拍的今天,高档羽拍拍杆的碳素密度高可以达到40T左右,而拍框高只能用到30T,按3U重量的标准,碳素球拍高磅数上限一般是30-31磅,能超过这个磅数而不折断的球拍一般都是增厚了球拍壁的厚度的,或者是加了钛装甲、钛网、外层用woven编织等方法,但其代价就是球拍变重了,否则球拍不是容易折断,就是容易被羽线勒进碳素内。无论你是用双线结拉法、四线结拉法、张人拉法,只要是合格的拉线师操作,其实都不会影响球拍寿命,只有磅数才会,如果你真的习惯使用26磅以上的张力,建议选择配备了靶型减压器的拉线机来拉线,不然拍框12点位置非常容易爆裂;要是连靶型减压器也不知是什么的店家,劝你马上掉头走人。现在拍框设计的特点,上半弧通常较下半弧的结构要紧密一点,韧度和延展性也较强,而很多拉线师在拉横线的时候都习惯从上开始往下拉,这样应力都从上到下逐渐聚集到下半弧了,因为下半弧的结构导致其延展性比上半弧差些,在高磅拉线过程中,容易造成很多球拍在4点、8点的位置断裂,传统解决的办法一般是到下半弧时开始减磅,但因为之前的累积应力已经形成,有时仍不能避免断裂的发生,即使当时不断,4点、8点位置断裂也容易发生在其后的打球过程中。我习惯的横线拉法是从下往上拉,从下往上的头4条线都用与竖线相同的磅数,到第5条线开始加两磅,到第18条线又减掉1磅,以这个磅数一直拉完剩余横线为止。这个方法令我的球拍从来没发生过拉线过程中折断的事故。球拍采用了正确、合适的拉线方法后是否就能保证它健康长寿呢?还不行,手柄的保护也很重要。
四、手柄的保护问题
手柄多是木质结构,现在也经常会出现手柄折断,导致球拍飞出折损的情况。手胶是保护手柄的唯一屏障,我很早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手胶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详见《手胶使用指南》),大意是指出手胶的重要性并不逊于羽线,只注重其中一种就好比剑锋只开了一边,还不能称为剑,要两样都配备好才能彻底发挥球拍的性能。我建议包裹拍柄木质内芯的柄皮应该选用不容易透水而且柔软避震的材料,木质在潮湿、不透气的环境下不但容易滋生霉菌,让拍柄发臭,更容易让其朽变。包裹木质内芯的柄皮选择有一定厚度的、开孔或不容易透水的材料,有利于汗液挥发,也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令手感变得舒适,而外胶则可根据各人手掌大小选择吸汗、触感舒适的薄胶用不同方式包缠。外胶比内胶薄,其吸水透气性要强于内胶,如手汗出得多,只需在使用后用卫生纸绕着拍柄包两三匝,通过干湿渗透作用就可将水分从内往外带,不致令木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现在有些球手习惯在手胶上撒点碳酸镁粉,以达到吸汗、防滑的效果,这也是一个好方法,但注意不要用痱子粉、滑石粉来代替,我就真的见到有些球友用滑石粉来洒在拍柄上的,他们以为鲍春来、林丹用的就是滑石粉,殊不知滑石粉、痱子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镁,跟碳酸镁是两回事来的;碳酸镁可以吸汗、增加摩擦力,硅酸镁则是令皮肤爽滑,都爽滑了还怎么握拍呢?拍柄的问题解决了,还剩一个就是使用过程中的注意问题了。
五、使用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球拍上线后,注意在第一次使用的头十分钟时间内先让球拍热热身。球拍也要热身?不错,在开篇就说了要将它当有生命的个体来看。所谓热身,就是在头十分钟内先用较轻柔的力量来击球,可以拉拉半场高球、吊球、搓球、平弹球(相对于平抽球而言),逐渐才过渡到拉高球、杀球、平抽球。让球拍在拉线后先有个舒筋活络的过程,可以让线床张力分布更均匀,减少突然断线的风险。特别是拉了高磅数的球拍,因为突然断线导致拍框变形折断的情况也是经常有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新线断裂的情况并非正常磨损所致,而是击球时击中了线床边缘接近拍框的部分,而且多是12点的位置,这些部位的张力较中央甜区部位远高,极容易被崩断,而且因为断线后移位,很多人以为是线的质量问题,或是以为自己功力大进了,其实都是自己的击球不正造成的。此外,相对于双打而言,碰拍折损的情况似乎在单打中不可能发生,但其实在激烈的单打中,用球拍撑地的情况并不鲜见,很多是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造成球拍暗伤,只要在以后一个看似常规的使用情况下折损了,就以为是质量问题,不知就里的就到商家去吵一通,只徒然增加了不愉快的感觉,并不能改变检测报告的客观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