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二:“护士快来,这里有气泡!”
“护士,护士,气泡马上就要输进去了!”“把空气输进血管可怎么办!”,一句高分贝的呼叫使原本就紧张的急诊室变得更加紧张。患者经常要呼唤护士来排除气泡,护士解释说微小气泡对人体并无影响,但往往难以得到患者谅解,有时患者一定要更换新输液器才能解除患者的担心。那么,气泡对人体到底有无伤害?气泡是怎样产生的呢?
其实,每一名护理人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对护士来说,静脉输液是她们为熟练和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因此,由于护士的不正当操作引起管壁内出现大气泡的几率较小。较常见的理由是:在药物输注过程中,在输液器莫非氏滴管下的软管内,缓慢有微小气泡产生,气泡数量较少时,一般粘贴在软管内壁上不动,有时气泡数量较多,逐步被合并成2~4 mm长的小气栓,随药液输入患者静脉中。无论气泡量有多少,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恐惧。
为什么输液器滴管下软管内的气泡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实验表明,药液和室温温差大是产生小气泡的理由之一,药液在输注过程中不断升温,产生的多数大气泡在输液器莫非氏滴管上部已被释放,但在其下部因接触室温的表面积较大升温也较快,含有微小气泡的水流释放小气泡。其次,有些药品本身,如含中药成份的制剂、葡萄糖等黏性制剂,在输注过程中会缓慢释放小气泡。这些小气泡无法冲破水流阻力上升,被附着于输液器管壁上。
其实,小小气泡并不致命,患者不必如此恐慌。
首先,气泡附着在管壁上,由于张力的作用,不易移动;其次,输液器产品不断更新,很多医院采用末段带滤网的输液器,也可以过滤微粒和小气泡。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是不会继续“前行”,进入血管的。
输液进入人体的气体是很微量的,目前临床医学文献中还没有看到有输液气泡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资料。正常成人可耐受输入的空气临界量约为50mI,重症患者输人超过10 ml就有危险,但这是指集中输入能生成大段空气栓塞的量。微量气泡进入血管内,可随静脉血流进入肺动脉血管,终达到肺毛细血管床,由于气泡中分压大于肺泡内分压,所以气泡可逐步经肺泡扩散呼出而消去。因此,当输液过程中出现气泡时,患者可以先自行关闭,请护士来处理,但不必惊慌。
镜头三:“我的血怎么流出来了?”
回血
患者上完厕所回来,有时会惊慌地喊:“护士,快看,我的血流出来了!”
静脉输液主要依靠重力作用进入体内。人体静脉本身存在一定的静脉压力,当液面高度不够时(多见于患者输液过程中上厕所),在静脉压的作用下,出现“回血”现象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在如厕时,患者应尽量将手放低并调高输液架高度,以免压力不足导致血液回流,若有回血,不用太过于惊慌,只要保持手部低位,过一段时间回血部分就会渐渐流回静脉。
手肿
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多见,就是在输液过程中出现“手肿”。这种现象大多是由于静脉管壁较薄,若是用坚硬的钢针作为穿刺针头,患者一活动就容易再次刺破血管壁,输入的液体进入皮下组织,便造成局部肿胀。肿胀组织会在几天之内逐渐吸收,无需用药治疗。有一种说法:土豆由于富含淀粉,具有高渗功能,切成2-3mm的薄片敷于患处,能消除局部肿胀,大家不妨一试。长时间不能消肿者,可用硫酸镁等湿敷。
青紫
当输液完毕拔针后,护士会叮嘱患者自行按压,并会告知:“请您不要揉,多压一会儿”。由于进针的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壁的位置和皮肤上肉眼所见针眼未必在同一位置。护士在拔针时,大多数也是将棉签放在与血管走行方向一致的位置上,护士离开后,很多患者会出于习惯自行调整,把棉签横向压在皮肤可见针眼上。这样由于失去了对主要出血点的压迫,血管穿刺点在深部组织隐性出血,就可能形成血肿、局部皮肤青紫等。若出现淤血要先冷敷,让血管收缩止血;之后再用热敷,利于血肿消散。
结语:网购这种消费方式能够很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而且网购也相对来说便宜一些。但是大家千万不要看见什么就买什么。一定要理性消费哦!(文章原载于《都市健康人》《大众健康》,刊号:2012年04期,作者:董婷婷,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