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肝火眩晕:眩晕的一种,见于《证治汇补·眩晕》章。由于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可见于现代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因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行于巅顶。偏火旺者,宜清肝泻火为主,用龙胆泻肝汤;偏阴虚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
5 肝火月经先期: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出自《妇人良方》,病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6 肝热自汗:自汗之一,见于《证治汇补·汗病》章。因肝热所致,常兼见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敛汗,可用逍遥散加减。
7 肝热恶阻:恶阻证型之一。因孕后血聚养胎,冲脉气盛,冲气挟肝胃之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平时性情急躁的妇女,症见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可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芦根、麦冬)。
8 肝火头痛:头痛病证之一。因肝火上扰所致,见于《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胆火盛者可予龙胆泻肝汤或当归龙荟丸等。
以上只是临床常见的病症,若见其他辨证属于肝火偏旺者,均可参考以上类型治疗,同时也应注意对兼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