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澹盦

  承澹盦,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毕生致力于针灸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创办中国早的针灸研究社、中国针灸专门学校和针灸杂志。学生遍布国内各省 以及东南亚各国。为弘扬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对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承澹盦,又名启桐。承门世医,其祖父承凤岗精中医儿科,父亲乃盈擅长针灸、儿科、外科,均为当地名医。他青年时即随父学医,尽得家传,又从同邑名医翟简庄学习中医内科,刻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此后又参加上海中西医函授学校学习,掌握西方医学诊疗方法,成为兼通中西医学的医生。开业后遇有许多疑难病症经治无效者,由他父亲针灸治愈,感到惊奇,引起他对针灸的极大兴趣。遂刻苦攻读《灵枢》、《针灸甲乙经》等针灸专著。不数年,深得针灸秘奥。学成,即悬壶苏州。治疗以针灸为主,药物为辅,所治多验,获得良好声誉。

  创办针灸学研究社和函授班

  兴办学社,弘扬针灸,开展针灸教育,是承澹盦突出的成就。承澹盦鉴于当时国家内忧外患、饥馑连年,贫病交迫者比比皆是,因思针灸可不药而愈病症,挽救贫病,乃著文宣传针灸的作用和推广应用之必要,以期对贫而病者有所裨益。针灸医学自清道光帝下令太医院废止针灸一科以后,迭遭摧残,日趋衰落。针灸医生寥若晨星,大好医术濒临绝境。他有鉴于此,乃慨然以振兴针灸医学为己任,积极策划培养针灸人才。1929年于苏州望亭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设立针灸函授班,广传薪火。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早的针灸函授机构。他亲自编写的教材《中国针灸治疗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自行绘制的《人体经穴图》,经络腧穴清晰可辨,便于学员自学。教学中他自己负责指导、解释疑难问题,深受欢迎。1932年,社址迁往无锡,在充实教材,修订招生办法之后,国内外参加学习者日益增多,邮书咨询者日十百起。他有问必答,无私传授,手不停披,夜以继日,不以为劳。

  为使各地学员相互交流,互通信息,承澹盦组织学员撰写学习心得,并在社内刊行《承门针灸实验录》,免费发给社员;继则在1933年创办《针灸杂志》,这是中医历史上早的针灸专业杂志。杂志辟有“论文”、“专载”、“杂著”、“问答”、“社员成绩”、“医讯”等专栏,从双月刊逐步改为月刊,至抗日战争前共出版36期。抗战胜利后复刊,改名为《针灸医学》,出版了15期。

  为了改善函授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该社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开辟了教学实习基地,从1933年冬起,举办实习科,学员可参加针灸临床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受学员欢迎。

  随着该社事业的发展,研究社组织机构亦日臻完善,工作人员不断增加,至1934年分设了总务、研究、治疗、编辑、发行等部门,创办了图书馆,初具专业学校规模,并先后在浙江、陕西、福建、湖北、广东、安徽等地设立了分社。在承门弟子们的努力下,香港与东南亚地区亦相继开设分社,从而扩大了针灸医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和推广应用。

  针灸医学从6世纪传入日本后,颇受重视,一直盛行不衰,各地举办了多所针灸专业学校,均较正规。而针灸发源地的我国,反寂寞无闻,他对此不胜慨叹。因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乃决定去日考察。1934年秋,承澹盦东渡扶桑,考察日本针灸现状和办学情况。历时8个月,足迹遍及三岛,参观了日本各地针灸学校,与针灸界人士切磋学术,相互交流。1935年夏,他与日本东京针灸高等学校校长坂本贡教授畅谈针灸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操作方法,并从事治疗活动。许多久治不愈的病人经承澹盦治疗,均很快好转,在日本医界引起轰动,坂本贡极为钦佩。在日期间,他曾多方设法搜集有关针灸教学科研资料以及针灸器械,尤其访得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孤本,如获至宝,回国后加注作序,出版发行,以广流传。

  创办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和针灸疗养院

  回国后,承澹盦决心举办针灸专门学校,遂约同有志之士,共同商讨办校方针,决定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为基础,附设学校,汲取日本办校中有益的经验,结合该社的具体条件,创办了“中国针灸讲习所”,学制有3个月的速成班,6个月的普通班和两年制的本科班。招收已具有一定医学基础和文化水平的学员,经考试合格后录取。课程设内经、诊断、经络腧穴、针科学、灸科学、治疗学等中医传统学科,并设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西医学科。二年制本科增设伤寒、金匮、中医基础、国文、日文、体育等课程,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同时成立了“针灸疗养院”,设病房和门诊治疗室,为学员提供了见习和实习基地。翌年,讲习所更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惨淡经营,至为艰苦,而当时政府不但毫无资助,反而多次横加阻挠,多所挑剔。他据理力争,坚持不懈,其奋斗精神,为当时医界所赞许,鼓舞了全校师生教学热情,使全校出现一片繁荣气象。该校培养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员,分散全国各地,为此后针灸事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1937年初,承澹盦将平时积蓄悉数投入建筑教学楼,添置教具,扩充设备。未及竣工抗日战争爆发,无锡惨遭日军轰炸,针灸学校被夷为平地。承澹盦痛恨之余,仍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决定避难西迁。该年冬季出发,途经江西、湖南迂道入川,辗转于重庆、成都、德阳、简阳、什邡一带,在旅途艰辛、异乡穷困的恶劣处境中,他不忘夙志,独立支撑,坚持行医教学。先后在湖南桃园举办针灸训练班;在成都开办“中国针灸讲习所”,并兼成都国医学校教授;在德阳创立“德阳国医讲习所”讲授针灸与伤寒课。入川10年余,培养学生数百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承澹盦倦马归来,经10年颠沛,极为劳顿。其时国事日非,民不聊生,迫于形势,他只得暂时休养,然复兴旧业、振兴中医之夙志未尝少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承澹盦受到极大鼓舞,额手称庆曰:“振兴中医,此其时矣”。遂召集旧友,积极筹备复社工作。1951年终于在苏州恢复“中国针灸研究社”,传道授业,一如既往,并从事临床治疗研究,总结经验,教育后学,以弘扬针灸学术。当地政府十分关心承澹盦事业,给予鼓励与支持。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任他为江苏省中医学校校长。从此,他如骥马之得康庄,得以大展雄才,藉酬夙志。

  承澹盦在长期艰苦创业的过程中,虽历尽坎坷,屡遭挫折,但始终未能移其夙志,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医事业。他节衣缩食,倾囊办学;耳提面命,呕尽心血,毫无保留,培养后学,为当时医学界所尊重。数十年来他的授业门生达数千人,函授学员逾万人,遍及国内各省和港澳、东南亚地区,为中国针灸事业的振兴和中国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张衷中参西 强调临床实践

  早在30年代,承澹盦就立张衷中参西,提高理论和医疗水平。他认为医学不分古今中外,但求有利于病者为宗旨。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如何取长补短,相互充实与提高,是发展医学的正确方向。所以,他研究针灸除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悉心钻研,广泛继承古代文献理论外,还吸收现代医学理论和日本针灸医学的新旧见解与成就。所著《中国针灸学》和《伤寒论新注》,就充分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包含着新的学术观点,被针灸界称之为澄江学派。

  承澹盦对针刺手法,独具见解。对于针刺操作,他强调练习手法要狠下功夫,认为指下功夫深厚者,下针不痛,得气、行气操作自如,奏效迅速。他常以写字作画为喻:同一纸笔,书法家则笔走龙蛇,写出好字,画家则泼墨挥毫,作出好画,而我们却不能,即使依样葫芦,亦不能得其神韵,其原因就在于功力。这些见解看似寻常,其实寓意至为深刻。证之临床丝毫不爽。因此,在教学中他把练习指力、手法规定为学生的必修课。

  对于针刺作用,他认为下针得气后,即能产生效应,可使虚者转实,实者转虚,因人体有自我调节功能之故,并以电灯开关为喻:扭动开关,可熄灯亦可开灯。语既通俗,又合乎近代所称针刺穴位有双向调节的理论。

  承澹盦极重视补泻手法,认为重病或体虚的患者,身体调节功能减弱时,则有赖补泻手法以加强其调节作用。因此,他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区分各种不同的刺激量,以适应各种不同病症。分析其所论针刺手法,都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发展而成。

  承澹盦除教学、编写工作之外,还积极从事临床治疗。他指出,医学之目的是治愈病患,因此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他生平治病,主张先针后药。针能治者,不用药物;针所不及者,则配合中药。使用针术,立法处方,悉本内科法则化裁。立法严谨,取穴精简,每次用穴少则1-2穴,多则不过3-5穴。他强调集中精力,细心操作,反复运针,严格控制针刺感应。由于他手法娴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而奏奇效。例如治疗上肢痛,只取肩髃或曲池一穴,针感传达到上下臂;针下肢痛时,只取环跳或阳陵一穴,针感向上下腿传导;治腹泻只取天枢、足三里两穴,全腹部及下肢均有针感,常一二次即见好转。他告诫学生,要掌握病症的要害,有的放矢,切忌多针幸中,徒增病人痛苦。他还善用针灸治疗伤寒病,在他所著《伤寒论新注》一书中,对每一病症均介绍了针灸的治法,并作了方义解释,为针灸治疗热性病开拓了新的途径。他善用经方,药少力专,奏效迅速。如以麻黄汤治感冒、麻杏甘石汤治肺热咳嗽、建中汤治胃病等,悉按仲景原方,不加增减而获得良好效果。

  承澹盦对于针灸器械,亦力求革新,在30年代即应用电灸,并试制皮内针、揿针、梅花针、艾条灸等,经临床试用肯定疗效后,才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外已广泛用于临床。

  医德高尚 作风正派 生活朴素

  承澹盦常说:“医为神术、志在救人”。他对病人态度和蔼,诊疗细心,一针一灸均亲自操作,全神贯注,心无旁鹜,常能立起沉疴。诊疗中取费极少,贫病免费,其贫病无力服药者,常慷慨解囊资助。如病人陈某患心悸病,因失业无力服药,承澹盦为其诊治后,资助其药费和生活费用,直至痊愈。一次出诊,病家系孤儿寡母,生活艰苦,不仅退还出诊费,且给予生活资助,如此事例颇为常见。对于学生家境困难者,根据情况减免其学费。

  1955年,承澹盦晋升为一级教授,补发工资1000余元。当时因病休息,他认为这是不劳而获,遂全部捐献出来用作赈灾。他老家只有小屋数间,年久失修,他母亲要他重建和修葺,他都婉言劝阻,而将所有积蓄全部用来扩建校舍。

  承澹盦自奉俭朴,布衣素食,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生平所得,悉已兴办中医事业,身后仅留平房几间,图书千册。

  承澹盦在教学医疗之余,辄从事著述,晚年卧病休养,亦不少懈,生命不息,耕耘不已。生平撰写论文数十篇,医著12种,译作4种,多达200余万言,均先后发行。为弘扬中国针灸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在中医事业上的功绩及其医德、作风,在医界广为传诵。1955年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承澹盦为振兴中医,艰苦奋斗数十年,积劳成疾,不幸于1957年7月10日病逝苏州寓所。

  为了纪念承澹盦的光辉业迹,1990年8月在他诞辰90周年之际,由国家中医管理局主持,在江阴故居召开了全国性纪念会和承澹盦学术思想研讨会,出版纪念文集,并立白玉雕像永为纪念。

  (作者:邱茂良)

  简历

  1899年8月 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15—1919年 随父承乃盈和瞿简学医。

  1920年 参加上海汪洋办的西医学函授班。

  1928年 任苏州中医学校针灸教师。

  1932年 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班。

  1935—1938年 创办中国针灸专门学校、针灸疗养院。

  1938—1948年 在湖南常德,四川成都、简阳等地举办针灸学习班。

  1951—1954年 在苏州恢复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1954年 任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校长。

  1957年7月 逝于苏州。

  主要论著

  1 承澹盦.中国针灸治疗学.苏州:中国针灸研究社,1928.

  2 承澹盦.人体经穴挂图.苏州:中国针灸研究社,1932.

  3 承澹盦.针灸歌赋浅注.苏州:中国针灸研究社,1932.

  4 承澹盦.增订针灸治疗学.苏州:中国针灸研究社,1932.

  5 承澹盦.针灸学教材.苏州:中国针灸研究社,1933.

  6 承澹盦.针灸薪传集.苏州:中国针灸专门学校,1934.

  7 承澹盦.十四经发挥浅注.苏州:中国针灸专门学校,1934.

  8 承澹盦.铜人经穴图解.苏州:中国针灸研究社,1935.

  9 承澹盦.经穴图解.苏州:中国针灸研究社,1951.

  10 承澹盦.针灸医事常识问题.苏州:中国针灸研究社,1951.

  11 承澹盦.中国针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

  12 承澹盦.伤寒论新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4.

  13 承澹盦译.针灸真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5.

  14 承澹盦译.知热感度测定皮内针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

  15 承澹盦译.针灸经络治疗讲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

  16 承澹盦译.经络之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