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暗示性疼痛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但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后经心理治疗方愈。
3.抑郁性疼痛有学者认为,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绪所致。这类病人往往抑郁的感觉较轻,如仅表现为缺少愉快感或高兴不起来,但躯体疼痛却持续而顽固。这类疼痛早期以头痛为常见,其程度和性质随心境变化而变化,尔后可发展为躯体其他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而病人往往认为心境抑郁是疼痛不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时可使缺少临床经验的医生忽略抑郁的病因作用。
4.焦虑性疼痛焦虑可引起疼痛,常见为紧张性头痛,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其特点是同时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心慌、气促、出汗等,疼痛部位不如抑郁症疼痛的部位固定。
5.疑病性疼痛其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多不稳定,缺少相应体征。患者往往具有疑病者的特点,如敏感、多疑、焦虑等。
6.癔病性疼痛其疼痛特点为痉挛性、发作性,与心理暗示有明显关系,并具有模仿、夸张的色彩。
7.更年期综合征性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涉及多个器官、多个部位,或是难以名状的疼痛,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情绪烦躁、易激惹。疼痛发生的年龄在更年期,女性多见。
上述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因躯体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医生与病人。因此,当各科医生面临着临床上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做心理治疗,这才是根治这类疼痛的佳途径。